7月,美中战略博弈骤然升温。美国国防部最新发布的《印太安全态势报告》显示,亚太区域内核力量部署和军演频次同比去年上升了42%。 国际智库“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”在年中报告中指出,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最具突破性的国家之一,相关核威慑能力逐步接近美俄水平。美国《外交政策》杂志援引权威数据显示,受地缘摩擦刺激,上半年亚太主要股票指数波动率创下5年新高。 就在这一敏感节点上,美军核潜艇悄然现身太平洋,中国火箭军公开了罕见的导弹发射现场,特朗普在白宫的发言也发生了微妙转变。大国关系正在悄然重塑,亚太安全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。 潜艇“暗战”升级,美军核力量部署新动向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近日对外证实,“洛杉矶”级攻击型核潜艇“托莱多”号与“弗吉尼亚”级“印第安纳”号已于7月下旬抵达夏威夷近海。这是美军首次在短时间内同时向同一战略要地部署两型主力核潜艇。美国《防务新闻》引述五角大楼高层透露,此举旨在“提升对中国核威慑能力的应对力度”,并为亚太地区可能的突发危机预做准备。
“印第安纳”号配备了最新型垂直发射系统,可搭载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具备对地、对海多重打击能力。 美军方人士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坦言,近年来中国海基力量增长显著,太平洋水下“静默较量”已成为大国安全竞争的新前线。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分析认为,美军加大太平洋地区核力量部署,意在通过高频次巡航与演习形成“常态化威慑”,同时应对中俄联合演训带来的安全压力。夏威夷本土距中国大陆近万公里,理论上处于传统核打击“舒适圈”。但随着中国远程导弹能力进步,这一“安全缓冲”正在缩小。
火箭军“洲际快递”,技术自信公开亮剑 中国火箭军在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完成了一次极具标志性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,发射画面于今年被央视首次完整公开。相关画面显示,东风-31AG型导弹由火箭军官兵操作后飞向太平洋公海,精准命中预设海域目标。导弹配备的是训练用模拟弹头,测试过程全程受控,技术指标全部达标。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公开强调,本次试验严格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,发射前已向相关海域国家发布禁航通告。 美国五角大楼第一时间回应,“已提前收到中方通知,这是一种正面的透明信号”。日本则声称没有收到通报,但中国国防部予以否认。
此次发射并非孤例。资料显示,1980年中国“580任务”中,解放军曾首次将“东风-5”洲际导弹发射至南太平洋,历时9000公里,面对美澳舰机全程监视,仅用5分半钟成功打捞全部数据舱。当前火箭军技术已实现代际跨越,陆基、海基战略威慑能力趋于成熟,公开展示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极大自信。 财经数据显示,发射消息公布后,A股与港股相关防务科技板块全线飘红,投资者对中国国家安全能力信心显著提升。全球资本市场对亚太地缘变局的反应,成为观察中国“硬实力”外溢效应的重要窗口。
中俄联演“压境”,亚太安全新格局浮现 8月,中国与俄罗斯海军将在西太平洋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。多家外媒报道,本次演训科目包括联合反潜、反舰、远程打击和战略威慑巡航。 2023年中俄联合编队曾抵近阿拉斯加沿岸,令美加防空司令部一度进入高警戒状态。 英国《简氏防务周刊》认为,中俄联合演习的高频次、远距离特征,已成为亚太安全局势“不可忽视的变量”。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最新派遣的“瓦良格”号导弹巡洋舰与中国“山东”号航母编队多次同框出镜,向外界释放出两国海军协同作战能力不断增强的信号。
多国智库普遍认为,中俄联合军演不仅仅是军事合作的展示,更是对区域秩序和美国主导战略框架的现实挑战。区域国家在对美安全依赖和对华经济合作之间的平衡难度愈发加大。美军加大核潜艇部署力度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地区军力对比变化的高度关注。 潜艇远航与“红线”警示,水下威慑步入新阶段 中国央视近期披露了海军战略核潜艇执行远航任务的罕见画面。 报道显示,潜艇在长距离航行中模拟舱室管路破损等紧急险情,艇员需在不暴露位置的前提下完成应急处置与战备准备。 演练过程还包括强行突破假想反潜封锁区,确保一旦接令能够即时实施导弹发射。 海军官兵在采访中提到,本次远航抵达了此前未曾到达的海域,提升了战略打击半径。军事观察人士分析,随着中国海基核力量常态化远航,传统的第一、第二岛链战略缓冲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亚太水下威慑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。
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报告指出,中国战略核潜艇的“隐蔽巡航”已成为地区安全新变量。美国防务界认为,解放军水下力量一旦常态化部署,将对美军在关岛、夏威夷等主要基地的安全产生实质性影响。 特朗普表态转向缓和 7月下旬,中美在瑞典举行的第三轮经贸谈判虽未最终达成协议,但美方高级别商业代表团已赴北京,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会晤。 双方在磋商中展现出“积极、向好”的意愿。 特朗普在白宫举行记者会时罕见改口,声称“我们将与中国达成一项非常公平的协议”。这一表态较此前的模糊态度发生明显转变,释放出美方对华关系趋于缓和的重要信号。多家权威媒体分析认为,美方高层对中国现实国力和区域影响力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,贸易和投资关系有望转入新的稳定轨道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最新报告显示,中美贸易总额上半年同比增长3.7%,显示经贸领域“冷对抗、热合作”格局依然未变。外资银行普遍预测,若经贸谈判顺利,亚太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结构性机遇。 独立主权与大国博弈,亚太未来走向何方?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,国家独立主权和国防实力是平等谈判的前提。与部分国家“依赖大国、被动从属”的做法不同,中国通过技术进步和军力提升获得了与美霸权对话的资格 。亚太多国在地缘安全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,地区“中间地带”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成为影响大国关系的新变量。
专家指出,适度公开战略武器和军演画面,有助于提升透明度,降低误判风险,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。国际社会普遍呼吁,大国在追求自身安全时应兼顾地区共同利益,避免陷入“安全困境”恶性循环。 参考资料: 海峡网:2025-07-3110:43:火箭军发射洲际弹道导弹,画面首次公开
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